如果你對潮流圈稍有關注,大概對最近兩起相似的事件有所耳聞:在謀求與國外藝術家合作的過程中,兩個國潮品牌相繼被指責有抄襲和擅自挪用的行為。 事實上,這并非國潮品牌第一次卷入相關爭議。在社交媒體上,“國潮”和“抄襲”已成為了關聯度極高的兩個詞語。 “有啥國潮的鞋好穿嗎,***是設計上沒抄襲的?!?/p> “現在買衣服好難,買個國潮動不動就是抄襲?!?/p> “國潮崛起是好事,但是搞抄襲就無語了?!?/p> 類似的網友吐槽屢見不鮮。 那么問題來了,抄襲行為是怎么在國潮圈泛濫成災的? “我覺得中國很多潮牌是抄版上的Nerd,不是街頭文化的Nerd?!?/p> 2018年,我們曾走訪了武漢、廈門、深圳三地六個“國潮”品牌,當時廈門的國潮品牌a.t Between的創始人阿旁對我們說了以上這句話。 事實上,自從“國潮”概念興起以來,有關“國潮抄襲國外品牌”的爭論就從未停止,無論是在線上線下均設有店鋪的國潮大牌,還是僅擁有淘寶店的品牌,都無法幸免。從潮流品牌到奢侈品牌,都可以成為抄襲的對象。 其中,被稱為“國貨之光”的回力可能是最常被詬病抄襲的國潮品牌之一。 在回力推出的不少鞋款中,你都能毫不費力地發現Nike、Onitsuka Tiger、Converse、Vans等諸多品牌的設計痕跡。不能說是很像,只能說是一模一樣。 從熱門的AJ、AF1、Yeezy,再到相對冷門一些的聯名款和特別款,你都能在回力找到相似的款式——以近十分之一的價格售賣。 另一個這兩年聲勢浩大,卻屢屢被質疑抄襲的品牌則是太平鳥。 在網友的火眼金睛下,大家發現太平鳥不僅抄了一些韓國小眾品牌如unalloyed、style nanda、Pain or Pleasure,也抄襲了Off-White等國際品牌。 不只是這些歷史相對較長、體量龐大的國潮大牌,許多淘寶品牌也身陷抄襲疑云。其中最為出名的可能要屬成都的潮流品牌1807(現已改名為S45)。 在潮流圈內,1807擁有過為數眾多的忠實粉絲,不少人甚至以穿1807作為交友標準,當時還誕生了“1807gang gang”這樣一個梗,用以形容因為穿1807而產生優越感的潮人。 然而1807卻被網友爆出早年的一些款式曾經打版抄襲,面對網友放出的實錘,去年2月1807官方微博發布了道歉信《坦誠錯誤,整裝重行》。 在這封道歉信中,雖然1807坦白了諸多抄襲國外潮流品牌的款式,但是用的措辭卻幾乎統一是“經網友提醒發現”——這令部分網友感到不滿,質疑者認為,1807設計團隊不可能在設計時不知道有所借鑒,事后道歉時卻裝成無辜的樣子,實在是很難讓人感受到誠意。 除了將目光對準國外品牌,越來越多國內品牌也成為了國潮品牌抄襲的目標。 比如去年美特斯邦威的一款衛衣曾被指責抄襲了李寧最為標志性的紅底白字logo,雖然文字內容不一樣,但是紅色正方形+文字排列方式+在衛衣正面居中的設計,很難不讓人產生聯想。 就在昨天,國產鞋履設計師品牌TAOAT也發文稱森馬原封不動抄襲了品牌的幾款鞋子,并吐槽道,“要抄您也稍微改改唄?或者您至少改個配色?” 一些淘寶國潮品牌的爆款,也成了抄襲的重災區,比如“不怎么nice”、“中國甜心”等原創設計,你一定已經在淘寶看到過無數抄襲款。 但在這條抄襲鏈條上,我們也能發現一些受害者轉臉成了加害者。 剛剛提到被美特斯邦威抄襲的李寧,也在今年4月被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C2H4的主理人陳以溪曝光抄襲。他認為,李寧2021秋冬系列中發布的一雙鞋子,抄襲了去年11月C2H4與Vans聯名款的設計。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拿來主義的抄襲風氣在國內潮牌中成為一種潛規則。 國內設計師蘇五口幾年前曾經做過一個“THE FAKE抄襲系列”來諷刺這種現象。 在這個系列中,設計師把“抄襲”二字直接打在產品上,并且把LOOKBOOK做成了一本《抄襲規則手冊》。 蘇五口的這本手冊帶著極大的戲謔與諷刺意味,不過我們倒是想到,在國潮品牌的抄襲行為中,是否真的存在某種共性?它們都是如何copy不走樣的? 最不動腦的,肯定是披著“平替”的外衣直接照抄原版產品的版型和設計。 比如帶領Bottega Veneta回歸***的新星設計師Daniel Lee,就成為不少國潮品牌抄襲的對象,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仿佛孿生兄弟般的褲子。 再比如去年Fendi大火的涂鴉系列,也難逃被“借鑒”的下場。 除此之外,你還能在國潮產品中尋覓到Gucci、CELINE等奢侈品品牌的“平替款”。 不光是衣服,鞋包類產品更加難以逃脫這些品牌的“致敬”定律。 當有人提出質疑的聲音時,品牌方依舊會堅稱自己為原創設計,“惡搞”、“合作”、“借鑒”都會成為他們的擋箭牌。 與直接抄版相比,抄印花、抄標語和抄logo顯得更為雞賊一些。只要把英文字母稍加改動,對于一些不太了解時尚圈的消費者而言,大多時候真的很難發現自己買到了抄襲款。 要說到最初全民為Logo和標語瘋狂的時期,那還要追溯到幾十年前,各種大牌都喜歡出印有自家大Logo和標語的服裝單品,種類層出不窮,大家也都趨之若鶩。 如今,服裝上的一條標語,更像是設計師對這個社會現狀的吶喊和呼吁。 比如之前時尚界非常出圈的Gucci-“Blind for love(為愛盲目)”,Moschino-“Couture is an attitude(時裝是一種態度)”,還有之前很火爆的Dior-“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女權主義T恤。 對于這類設計,如果只是借鑒設計師們大膽表達自我的個性態度,那無可厚非,但對于許多國潮而言,借鑒精神什么的太過虛無,于是他們直接“借鑒”了最后的設計成果。 在國潮品牌的抄襲風波中,看客們除了批判以外,還有一種頗為主流的論調:國外品牌抄襲就可以,為什么放到國潮品牌就不行? 這樣的言論值得肯定的一點是,“抄襲”從來不是一個中國特色難題,國外潮牌也不乏“借鑒”的案例。 ins賬號“diet_prada”更是堅持不懈地更新各大品牌涉嫌抄襲的款式。 除此之外,全球各地繁榮的假貨市場,也可以說明買賣假貨的并非只有國潮和中國消費者。
韓國的東大門市場可謂是“假貨天堂",從Nike到Vetements應有盡有。在首爾時尚周期間,在舉辦場地DDP馬路對面就有各種販賣大牌仿制品的路邊攤。 此外,俄羅斯也有專賣買假貨的市場。介于國家有長期被孤立的歷史,很多物品難以進口,從而衍生了俄羅斯“Sweatshop Owner”等一系列假貨門店。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一種錯誤并不會因為犯者眾多而成為正確。即便抄襲在世界范圍內都很常見,也不代表國潮抄襲名正言順。 再進一步說,長此以往的抄襲風氣將傷害到真正具有原創精神的國潮品牌以及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劣幣驅逐良幣,最終惡性循環,導致中國原創設計力量的流失。 雖然“國潮熱”來勢兇猛,但其實“國潮”這個概念被真正制造出來也不過三年左右。 隨著中國設計力量在世界時裝舞臺上崛起,中國設計師們受到國際矚目,無論是出于對設計本身的認同還是對于中國文化的支持,越來越多消費者愿意為中國設計買單,而這也為國潮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只是,在國潮野蠻生長的這幾年里,除了前文談到的抄襲現象,還衍生出了不少亂象,其中最令人不解的當屬狂熱的“萬物皆可聯名”潮流。 僅略作搜索,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年國潮的聯名品牌包括:腦白金、少林寺、汰漬、大白兔奶糖、紅旗汽車、旺仔牛奶…… 相信你也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國貨品牌/國產ip+國潮的組合已經成為國潮聯名中的一種常規手段。 聯名的方式也幾乎成了流水線操作,直接把兩方logo和經典元素做成印花,在衣服上印出來——這樣一件聯名款就完成了,直白又粗暴,情懷是到位了,但是款式上的設計和剪裁,卻少有可以稱道的地方。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國潮聯名中,你可以感受到兩方對于商業***的渴求,卻很少能從中看到展現中國本土文化的誠意。 如果說在最早的時候,這些國貨品牌的聯手還讓人眼前一亮,為“回憶殺”而沖一波,那么當聯名成為一種跟風行為,真的很難不讓人下頭。 國潮品牌接二連三地和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聯名,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另外,不少國潮品牌對于“國潮”二字的理解也簡化成了“漢字+衣服”的概念。 只要在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上印上一句含義不明的文字,或是一些中國風元素(麻將、民國畫報、復古漫畫),就可以對外宣稱自己是國潮品牌。 在淘寶搜索“國潮”,我們領略了一番如今的國潮都被哪些土酷文字攻占了: “先進工作者”、“下次一定”、“熱愛酒精”、“早日退休”、“美少女壯士”、“退堂鼓表演藝術家”…… 就此觀之,國潮設計成了一場文案比拼,服裝設計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出一句能夠讓人買單的“標語”。徜徉在這些國潮品牌之間,你很難區分A和B的差別,或許他們除了胸口印的文字不同之外,的確沒有什么差別。 國潮才剛剛起步,整個行業難免會出現許多亂象,一切都需要時間和市場去不斷糾偏,我們也應該給予更多耐心。如果說設計上的千篇一律尚且可以予以包容,那么抄襲之風,可以停停了吧。 |